近年来,济南市坚持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,持续推动党的建设融入高校人才培养、学科发展、队伍建设等方面,取得积极成效。
一、强化政治建设,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实落地
坚持把政治引领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主线,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。一是健全党建工作机制。大力实施高校党组织“五基双化”建设行动,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分类指导机制,成立高校党建工作协作组,梳理高校党建工作任务清单75项,聚焦党建标杆院系、样板支部和“双带头人”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,推进“一院系一品牌,一支部一特色”党建品牌建设活动,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效。二是抓实党内集中教育。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,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效,组织多轮次全覆盖督导,指导高校做好以案促改、以案促治,确保高校党组织责任到位、机制到位、落实到位。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生态。强力推进清廉学校建设,深入实施“校风尚廉”“师行筑廉”“文化育廉”“制度保廉”行动,培育创建“尽善尽美、廉润同心”等多个高校廉洁文化品牌,锻造清廉干部队伍,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。
二、强化思政建设,守正创新推动立德树人工程内涵式发展
坚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,作为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质量的重中之重,切实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。一是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上下功夫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,发挥高校思政资源优势,实施“双贯通”精品思政课改革,用好8大类10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,深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实践活动,切实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。二是在构建育人基地上下功夫。成立济南市太阳城娱乐工作研究基地,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理论研究、科研管理,开展“一校一品”党建品牌培育提升工程,培育党建品牌99个。建成济南市委教育工委党校,每年组织开展高校组织员、党务干部等系列培训500余人次。三是在推进红色教育上下功夫。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,构建以济南市委教育工委党性教育基地为核心、以102个教育系统党建文化阵地为支撑的红色育人矩阵,确保高校始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坚强阵地。
三、强化组织建设,不断提升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
持续健全上下贯通、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,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。一是配强领导干部。深入开展“行走一线、知事识人”专项调研,全方位、多角度、近距离了解干部,加大市属高校市管干部提拔和进一步使用力度,为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提供有力保障。二是建强基层组织。以“抓学习、强调研、夯基础、提质效”为抓手,深入实施院(系)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,完善组织生活、议事决策等基本制度,对高校党支部实行“一评定一挂星”动态管理,我市1所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。三是筑强人才队伍。面向驻济高校选聘首批科技副总91名、相关科技副职17名,为驻济高校选派产业教授(导师)100名,拓宽高校、政府、企业人才交流新路径,为高校人才成长发展引航赋能。
四、强化品牌建设,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
坚持把高校作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,在抓融合、促发展中实现校地“双向奔赴”。一是打造校地共建品牌。市财政每年列支2亿元专项资金,鼓励高校聚焦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,在平台建设、技术攻关、企业培育等方面攻坚克难。近3年,累计建设校地合作项目600多个、共建科创平台92个、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375项、培育高科技企业97家。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品牌。以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为导向,动态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,支持“新双高”建设,建强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、产教融合共同体,济南市获评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。三是打造校友经济品牌。制定支持新时代校友经济发展20条,举办济南校友经济创新发展大会、首届济南校友经济“双招双引”大会,累计签约项目46个;连续3年高规格举办大学生毕业典礼,开展“选择济南、共赢未来”毕业生就业双选会64场次,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,济南对青年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。